給你三秒時間回答我這個問題:你買豪華車的目的是什麼?
答案你知道,不用告訴我,成年人的世界不需要說的太明白,品牌帶來的價值感是很多人買豪華車的第一,也是最核心的原因,我曾敦敦教導一個朋友不要拿著所剩無幾的預算去買台3系,他不會給你帶來任何的高品質生活,反而你會被這台車拉下水。
說拉下水可能有點夸張了,但買了這台車會讓你的生活變得低品質、不夠從容是肯定的。
國內消費者買車有兩個非常大的問題,一個是拒絕二手車,另一個是頂著預算買車,不買二手車是認為二手車不可靠,而頂著預算買車,還是有很強的虛榮、攀比需求在其中。
智者不僅不入愛河,同時也不會買豪車。
有人買豪華車是想要在品牌上得到別人的尊重,謀求在商場上的成功,但這種想法在高價值圈層中完全被淘汰,只有低端、入門的銷售渠道才會把車輛的品牌、價格來作為加分項。
如果從生活角度出發,豪華車能夠帶來更好的出行體驗,但幾乎翻倍的價格又顯得支撐力不足。
35萬落地的C級不可能比20萬落地的邁騰有更好的使用體驗感,甚至在綜合體驗感受上,兩款車型的綜合競爭力是一個量級的,C級的優勢是品牌和內飾豪華程度,這是邁騰不曾擁有的。
但在越來越理性,有過一次買車經歷的消費者來看,入門BBA所謂的品牌豪華感早就不復存在,所謂的品牌標簽是沒有意義的存在,這也是過去兩年34C車型增量困難的原因。
豪華車需要你支付至少50%的預算才能購入,后續的養車成本也要比普通車型高出50%,保險、保養、燃油選擇上都要更貴,如果你省錢不買保險,一次事故就能讓你知道什麼叫豪華車。
雖然3系、C級不能給你帶來真正高人一等的感覺,但他們的養護費用和購買成本會以非常快的速度挖空你的口袋。
國內是第一大汽車消費市場,但卻離第一大理性消費市場還有很長一段距離,汽車工業發展最早的兩個地區是歐洲和北美市場,其次是韓國和日本市場,這四大市場、汽車生產基地對豪華車的消費欲望是非常低的。
一方面,他們已經擁有過多款車輛,對汽車的理解更加深刻、原始,買車就是用來代步,安全、經濟足夠,因為他們就是基本工具,你不可能要求你農場的鋤頭必須來自斯洛伐克工廠且是鑲嵌鉆石的。工具就是工具,經濟為王。
另一方面,他們不認為豪華車是有錢人的消費品牌,其實他們也能選擇豪華品牌,但他們會把預算節省出來直接用于改善生活,人們總是這樣,能夠獲得的商品就不會高看一眼。
都是年收入5萬美金,Tom買了台兩萬美金的二手凱美瑞,Jim買了台5萬美金的奧迪A6, Tom并不會認為Jim的實力更強,沒有了品牌帶來的梯隊認知,豪華品牌就失去了價值。
國內市場也會到達這個階層,某種意義上來說BBA的現狀是悲觀的,隨著產業的推進,用戶的認知建立和消費的迭代,我們能夠看到一些改變,08年開著3系絕對被人高看一眼,現在我們不認為3系用戶要比我們實力強。
不是人均都能買得起BBA了, 而是對待車的看法變了,未來10年,5系甚至X5用戶群體也會被理性看待,因為會有很大一部分實力極強的用戶可能會選擇一台普通的家用車,把買豪華車的預算拿掉,用來直接改善生活和預防風險。
我身邊有很多提前進入到這一意識中的朋友,他們買車的預算,只會占到總資產的10%以內,其它90%可以放在各個需求點上。如果你非要買BBA,聽我一句勸,在你年薪20萬之前,不要碰它們,因為收入不足以真正扭轉豪華車帶來的拖累效果。
除了疾病之外,人類更多的痛苦都是人為制造出來的,買台車也要追求品牌帶來的虛榮、價值,都是人為制造的困難,因為車終究是車,是典型的負資產,會消耗掉大量的資金。
這也是經濟型車為什麼能夠在全球獲得消費者認可,并且常年不衰的根本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