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瓶車的壽命要比摩托車更短,在兩輪車時代這個說法是完全成立的。
按照雅迪、愛瑪等品牌公布數據,用戶更迭電動車的周期一般在3-5年,但按照本田、鈴木等企業的反饋數據,摩托車的迭代周期可以拉長到10年以上。
電瓶車因為定價、維修成本、迭代速度以及用料等等原因,平均壽命遠遠比摩托車更短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
而這個論點放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仍然可以站住腳。
燃油車的設計壽命是按照20年甚至更長時間來做,耐久性以及穩定性超過這一周期仍然存在,且較低的故障率以及便于維修的特性,讓燃油車催生出了老車文化。
電動車的使用壽命一定比燃油車低,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。
從小時代來看,國內第一批電動車截止到今天已經9年時間,2014年上牌的第一批北京EV電動車早已經在3年前淘汰,也就是說那一批電動車其實在5年之后已經不具備可使用功能。
即便是第一批Model S這種高價位車型,到目前來看產品使用表現力也嚴重下滑,主要表現是整體可靠性不高、電池衰減、天價維修成本以及慘到爆的保值率。
雖然說當下制造電動車的工藝與技術有了明顯的提升,但第一批電動車沒有挺過10年這個魔咒,是否能夠在第二批電動車上得到改善,仍然是一個未知數。
原因很簡單,第二批電動車嚴格意義上來說從2020年登場,時間作為檢驗實力最好的朋友,今年才是第三年,理想ONE、小鵬P7、Model 3等車型也不過只有三年壽命,往后看到2030年,作為一台車,10年壽命不算長。
但這些電動車能挺得過十年嗎?
最關鍵的是,十年之后的維修成本是否能夠和燃油車一樣,讓車主聽了淡然脫口一句「沒事兒修吧,無所謂」。
電動車任何一個部件維修的成本都是高昂的,電池包一旦衰減到90%以內,那麼續航表現就有明顯的打折,作為全面電氣化的產品,包括但不限于電機、充電裝置、變壓裝置維修可能性都非常低,基本上只能換不能修。
而保險公司則不會賠付這些零部件,后期的養護成本有多高可以自己冥想。
電動車說到根本仍然是一台車,作為通勤工具,尤其是資產屬性非常明顯的消費品,動輒20萬乃至30萬的定價,如果10年之后的使用體驗感驟降,且用車成本驟增,那麼電動車帶給行業消費者的到底是什麼?
真的是所謂起步快、更安靜的動態體驗?還是真正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。
我們無法看到2030年的產品穩定性表現,但可以看到2014年第一批電動車的當下表現,第一批購買電動車的用戶最大的慶幸就是拿到了電動車號牌,但產品使用感受上的表現卻差強人意。
一台續航200km的電動車最后只能跑80km,沒有了最基本的價值也就只能被淘汰。
我們回頭來看燃油車,在傳統的內燃機時代,2000年的捷達依然在路上歡樂的奔跑,用車成本低、殘值穩定、修車便捷,只要有手續在,它就能一直歡樂的奔跑,但各種零部件集成度較高的電動車,能夠做到10年、20年以后歡樂的奔跑嗎?
電機撐得住嗎,電池撐得住嗎?